历来受到全世界人民喜爱的青花瓷,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考古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宋代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现已成各大拍卖会上的抢手货。而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到了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技艺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元代、明代、清代都有大量生产青花瓷,但是各个时期制作的青花瓷颜色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和每个朝代使用的“青花料”有关系,元、明、清各朝使用的青花料种类不同,自然显现的特征就不同。自有成熟的青花瓷以来,景德镇窑曾经使用过的青花料有如下几种:苏料、土青、平等青(陂塘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洋蓝等。
图片
青花苏料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故宫博物院藏
例如,元代时烧制青花瓷使用苏料和土青料。其中苏料全称为苏麻离青,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地区进口的,一般大件精整的器物多用苏料或苏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这些多用来出口到中东各国。而国产料为土青料多产于云南、浙江、江西等地,如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大抵都是就近用料,小件物品、民用瓷器则多用土青料,出口到东南业地区。
苏料的特点是蓝色浓艳,具有宝石光泽,蓝中带绿,或蓝中带紫,有晕散现象,有银黑色钴铁结晶斑,铁斑微下凹,带有锡光;而国产之各地区青料(土青),发色多蓝偏灰暗甚至发黑,亦有发色好者,高锰低铁,具体料产地不同,发色及其他特点也不尽相同。
图片
各地土青料特点,从元至今一直沿用
明代早期,因战争不断的原因,进口料中断,所以洪武时期烧制青花瓷使用国产青花料或继用元代余料,发色偏灰、发黑,釉面浑浊。到了永乐、宣德时期,下西洋的郑和带回了苏料,又名水路苏青,发色绚丽鲜艳,呈艳青蓝色,层次分明,清亮明快,线条中常出现铁钴结晶斑,尤以初落笔及线条交叉处尤甚,且纹饰边缘有的可见星点状晕散,料厚处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色泽,浓重处结晶斑下凹明显,深入胎骨,映光侧视有锡光。永乐时期即使是使用国产料的民窑瓷器,发色也多浓艳,开始与元代不同。
图片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2cm,口径8.7cm,足径11.9cm。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苏料青花海水纹香炉,明永乐,高55.5cm,口径37.3cm,足距38cm。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说明的是,宣德青花料发色不如永乐清亮,有三种:一是进口苏料,呈色蓝中泛绿,青翠浓艳,色深处呈黑褐色,这是宣德时期青花料特有色调;二是国产青料多采用平等青,发色清淡,色泽带灰,色中无深色斑点,幽雅可爱;三是进口料与国产料合用,发色大体上有进口料特点,只是浓艳青翠程度上不及进口料。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图片
青花苏料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郑和带回来的苏料有限,在成化时期逐渐用光,这时烧制青花瓷改用平等青,但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呈色蓝中泛灰青,清丽而明彻,发色淡雅清亮,晕散不严重,无黑斑,官民皆用,只是官窑对平等青的提纯更为严格精细干净。不过平等青在弘治后期开始被浙料替代,青花色变深,出现偏色,偏灰或偏蓝色,与正德有些器物近似。
图片
明成化青花平等青梵文杯,高4cm,口径7cm,足径3cm。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明弘治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瓷烧制在正德晚期使用产于江西瑞州的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不如宣德掉朝的浓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这时的青花瓷器显色虽不浓重,但发色很稳定,只有少部分发色沉没,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后来,官窑虽开始使用回青料,此料发色青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其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图片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代晚期,生产青花瓷器使用回青、浙料、珠明料。如嘉靖青花瓷色呈三种情况:一是呈蓝黑色,深沉而灰暗,有晕散,同于正德晚期;二是蓝色浅淡,中期多见,且不乏精细之作,越至万历越加浅淡;三是青花浓重泛紫,乃嘉靖朝之上等颜色,是回青中加石子青的杰作。
图片
青花回青料云龙纹四方盖罐,明嘉靖,通高15.5cm,口径4.8cm,足径5.4cm。故宫博物院藏
在万历二十四年因回青料竭,终被浙料代替,并行者有珠明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清丽幽雅,色调颇具沉静感。重者青中泛红,轻则淡翠,能出多阶浓淡。而珠明料发色青翠鲜亮,色泽浓艳,层次分明,被称为“翠毛蓝”。万历后世虽也使用浙料,但发色也有细微不同,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图片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明万历四十四年,高7.6cm,口径16.5cm,足径7cm。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瓷烧制发展到清代,制作工艺水平提高,早期虽也使用浙料,但色调丰富,已能分出浓淡,阴阳面及层次。清早期青花瓷器呈色分四种:一是欠鲜亮,有晕散,青花色淡加之釉厚,釉面深处的纹饰往往模糊不清;二是淡蓝色,发色深沉;三是正蓝,色调纯正,淡雅有韵味,釉面平静呈卵青色,外釉色较里釉色深,青花浓处聚黑斑;四是青翠,其色如康熙之翠毛蓝,略含紫色。
图片
青花珠明料山水人物图方瓶,清康熙29年,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乾隆两朝浙料总体有两种,一种色泽幽静匀润,较康熙柔和淡雅;另一种浓重艳丽,色泽深蓝,釉中有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永宣青花苏麻离青料风格,采取人为加重点染的方式产生晕散及黑色斑点效果,缺少自然流淌,深入胎骨效果,就显得较呆板。
图片
青花梅雀纹炉,清乾隆38年,高9.2cm,口径16.4cm,足径13.5cm。故宫博物院藏
在康乾盛世过后,嘉庆一朝浙料减少,珠明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青花色泽大部分稳定,但部分器物已显清淡漂浮,纹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窑更是如此。嘉庆早期青花发色多深蓝,略有晕散;中期呈色浅灰或稍微鲜亮,稳定,少有晕散;后期出现黑暗浅蓝和漂浮的现象。
图片
嘉庆青花珠明料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高28cm,口径3.7cm,足径8.6cm。
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道光时珠明料的提纯和研磨比嘉庆时期更精细些,此后珠明料后朝均比前朝精细,虽不鲜亮,却淡雅清晰而呈灰色,呈色较稳定,无凝聚斑痕与晕散感。后期则不够深沉而且有漂浮感,有的还会给人发干,呆板,图案有机械感,不灵动之感。
图片
青花珠明料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同治青花珠明料花卉纹水仙盆,长21.5cm,宽16.5cm。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宣统时期采用国产青料珠明料,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颜色青翠明艳。宣统青花呈色有三种:第一种是精炼传统青料,鲜亮娇润、釉中发色,色分多层,稳定不晕散,多用于官窑装饰;第二种蓝中带灰,多用于民窑粗器;第三种青中含紫,明艳晕散,色浮釉表,是进口的化学青料,多用于绘制民窑瓷器。
由于宣统时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对胎、釉、青花料的提纯开始采取现代的科技手段,提纯水平发生了质的提升,因而宣统官窑青花色调明艳青翠,优于光绪时期官窑。宣统珠明料为清代历朝提纯与研磨最精细者。
青花珠明料双“喜”字桃蝠大碗,清宣统,高9cm,口径21.1cm,足径8.5cm。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因不同时期烧制青花瓷时的用料和技术水平不一,故而自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之后,各朝虽都大量烧造青花瓷,但呈现的颜色和效果并不相同,这也可以算是鉴别不同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