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中古七圣刀表演惊现二郎神花钱
老赵闲聊神怪中的二郎十四
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四九作者 老赵缘起
上次我们在阐述二郎毬戏与宜子关系的时候,对花钱中的持弓二郎进行了梳理,参见:作为滚灯菩萨与蹴鞠神的二郎神:老赵闲聊毬戏图像系列之二
其实,花钱中的持弓二郎只有区区两品,在广泛多元的二郎花钱中只是一个小类。其中一品,一面是二郎神的飞鹰走犬,背面是二郎神的降服水妖,这个主题与二郎神常见的搜山图的内涵是匹配的,都是战斗对抗剿灭状态。见下图:
图片
图片
二郎花钱 吾道鼠藏品 老赵旧藏
但是,另一品二郎神的走犬状态,却与常见的飞鹰走犬的状态迥然不同,这个二郎花钱上持弓的二郎,并非是在进行对妖怪的征剿,而是在呈现弹弓走犬的风流。所以飞在他面前的圆形物体,按照其在云层下方的方位,排除了太阳的可能,而存在类似诸如蹴鞠皮球的可能。图片
图片
图片
胡坚藏品图片
网络资料图片
二郎花钱 田丰藏品 老赵旧藏
那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同时尝试来解读一下最为困惑的本二郎花钱背面的主题。因为解读通了背面的主题,我们也就能够更有力地理解正面主题的假设方向。
其实,二郎花钱中,最不容易识别其主题内涵的,就数这个画面。在这个类别中,有一个共性,穿上人物端坐,穿下为供养的薰炉,穿左右,有总数六七个披发的随从。面目不清,与我们常见的宋代二郎除蛟,二郎降妖的花钱画面结构迥然不同。那么,这六个披头散发的随从,固然大致是二郎神麾下的有名的梅山六圣,那么,他们到底在干啥?为啥披头散发?画面主题到底什么鬼?图片
二郎花钱 田丰藏品 老赵旧藏
图片
胡坚藏品
图片
图片
网络资料从以上三品花钱的各自呈现的互补画面,我们大致可以做初步的图像要素理解:1、六个披发人的头发特别长,迎风飘舞,铸造者设计师是刻意要让大家第一时间明白这六个人的都具备的长发飘飘的主特征。2、六个披发人,身体瘦弱,瘦骨嶙峋,头部都呈球状圆形,但是并非是圆球,而是在圆球上,有明显的两眼一嘴的三个简单但深刻的表示面目的点。3、参照其他五人的圆球形头部,穿左上之人,显然没有头。而只有残存的伫立的脖子梗。所以,我们可以初步谨慎地推导,本二郎神的花钱的这一六人画面,乃是二郎神题材中最难得一见的七圣刀主题。1、何谓七圣刀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北宋汴梁的繁华,描述宋徽宗登宝津楼观看“诸军呈百戏”云:“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人面不相睹,烟中有七人,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内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可见,宋代著名的七圣刀,就是由七人组成,七人都是披发文身,七人组合成七圣,其中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其他戴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同时作破面剖心的动作(见下文阐述),所以叫作七圣刀。这简直就是本文所讨论的二郎神花钱疑难画面的生动描述,因为本花钱最让人费解的那一面,正是由七人组成,而且是六加一的组合,也就是一人金花小帽,身边白旗,其他六人长发飘飘,执兵器互相格斗,同时破面剖心。可见,本花钱至少在这一面,就完全符合七圣刀题材,是七圣刀表演的生动鲜明呈现。图片
胡坚藏品其实,在花钱中,还有一枚二郎神七圣刀主题花钱,我们命名它为七圣刀第二品。上述此品暂时命名为七圣刀第一品,在第二品这枚花钱上,由于设计的关系,人物的动作更加饱满。完全可以更加鲜明充分地去理解第一品七圣刀花钱的要素佐证。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郎七圣刀花钱 陆昕藏品
第二品与第一品共同拥有一个同题同构画面,除了穿下的被绑之人,正面也是七人,只是第二品穿上主尊同时也鲜明地显示了披发的这个特征,这就与《东京梦华录》中“烟中有七人,皆披发文身”的描述更加吻合无异。同样在本钱中,也有持旗帜者,或许就是所谓的执白旗者,其他人等,也都在真刀格斗,剖腹扒面,一如宋代七圣刀文本所述。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明白,陆昕藏品的七圣刀花钱的主题就是二郎神,所以二郎神花钱系列中有了确切的新品种。在反映北宋汴梁旧日繁华的《东京梦华录》“卷二 东角楼街巷”条中有云: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孟元老所说到的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三人,丁先现是宋神宗时期的著名滑稽艺人,曾任教坊史。王团子,或许与扮演纽元子之类的角色有关,可见,孟元老所说的三人,都是北宋时期宽泛的杂艺艺人。名声都很大,可见七圣刀这种表演形式在北宋的热度。周密在回忆南宋首都临安旧事的《武林旧事》中也记录了临安“诸色伎艺人”名有“七圣法“、”杜七圣”的称呼,由此可见,七圣法的表演者,自己就以七圣为名,而成了著名艺人杜七圣。一如北宋东京的著名艺人张七圣。可见,七圣刀的表演,一直贯穿两宋。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也记录了南宋首都临安的七圣刀活动:“十三军大教场、教奕军教场、后军教场、南仓内、前杈子里、贡院前、佑圣观前宽阔所在,扑赏并路岐人在内作场,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卖符,少间依元接上。”所以,南宋首都临安七圣刀的表演频率很高,地点很多,除了“破面、剖心”之外,还有“切人头下”的幻术。着实厉害。我们在这里就能意会到本文开头所说,在第一品七圣刀花钱上,穿左上一人为何没有头颅了,因为这就是七圣刀“切人头下”的幻术。
南宋洪迈在《夷坚丁志卷三》“韶州东驿”条中记录了一群叫做七圣的鬼怪的诡异故事:王行中、与兄克中.自抚州金溪.携仆卒十余人.往广州省其父.过韶州东境.将入驿.驿卒白.此有所谓七圣者.多为往来之害.不若诣旅邸.安静无事.行中以谓卒惮于供承.故妄言恐我.且吾一行不为少.正有物怪.岂不能御.竟宿焉.众仆处外.三仆在堂.夜且半.内外诸门忽同时洞开.灯烛陈列.行中又疑为盗.杖剑膝上.须其入而杀之.克中但蒙被坐.诵楞严咒.良久闻堂上兵刃戛击.其呼噪应和之声.全与世间恶少年所习技等.行中窥于门.见七男子被发袒裼.各持两刀.跳掷作戏.始大惧.径登床.伏于兄后.众鬼入室.尽挈箱箧出.并帐亦掣去.取行庖食物啖嚼.又窃窥之.已断三仆首.并手足肝肺.分挂四壁.益骇怖.不敢复开目.渐亦昏睡.俄邻鸡再唱.寂不闻声.心稍定.天明而起.则笼帐之属元不移故处.三仆悉无恙.略述所见颇同.但不深记屠割时事.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虽皆不死.而神气顿痴.颜色枯悴.盖血液已失故也.克中仕至肇庆通判.行中为广西干官而卒.在《韶州东驿》故事中,七圣者是七个鬼怪,他们的相貌就是被发袒裼、各持两刀、跳掷作戏。而且残害人的方式就是断人首并手足肺肝,挂在四壁。这里的七圣未必就是二郎神的手下,但是这些鬼怪既然自称七圣,他们自然就以七圣的外貌,行为特征行事。也是符合逻辑的。2、血社火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还曾经对二郎神生日时的盛况陈述道:“(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皷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不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在孟元老的旧京回忆中,二郎神圣诞之祭赛,十分热闹,不仅有讨神灵喜欢的二郎神的专用神器球杖弹弓,还专门搭设了露台就是临时的露天舞台表演社火,表演中不仅有倬刀装鬼、砑皷牌棒道术,还有装神鬼、吐烟火,在外人看起来甚危险骇人的表演名目。而社火表演,倬刀装鬼、道术、装神鬼、吐烟火,就与七圣刀的表演十分契合。两厢结合起来,七圣刀与二郎神的关系,就被提携关联起来。
至于为什么用七圣来祭赛二郎神,也是十分有理由据的,因为二郎神手下就是著名的梅山七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二郎神手下有七圣辅佐,“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
元明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赵昱开场白云:“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江人民,就与吾神立庙。奉天符牒玉帝敕,加吾神为灌江口二郎之位清源妙道真君。”
所以,宋代的人们祭祀二郎神,而扮演其手下的七圣进行表演,也是合理的。福安市城南街道莲池街区七圣路六号对面有一个福安市级文物点七圣宫,乃是为纪念二郎神赵昱以及六位壮士所建,所以命名为“七圣”。始建于宋代,宋开庆元年郡守李雄奉蜀神之命至郡,进行祭祀,所祀主神为隋朝治水患的蜀人赵昱和六壮士(也称七圣帝君)。所以至少这座建造于宋代,座落于福建的七圣宫的七圣,是包含了二郎神外加六圣的。同时,七圣宫主神神龛背后,还供奉观音和齐天大圣。可见,也许宋代就存在两种七圣的路径,一个是眉山七圣,都是二郎神手下,一个是包含二郎神在内的七人。而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眉山七圣”的七圣也是指的是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外加二郎神一共七个人。可见,到了明代,七圣也包含了二郎神。
那么,《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录的祭祀二郎神的装神鬼烟火的露台社火,是不是就包含有七圣刀呢?非常可能,因为社火中就有一类血社火,就与七圣刀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朱靖江曾经对福建宁化夏坊村“七圣祖师”源流进行过详尽考察。福建省宁化县安乐乡夏坊村拥有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化古游傩”。所谓“古游傩”,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夏坊村七圣庙的“七圣祖师巡游”活动。“由七位夏坊村民(居住于村中“溪背”地段的吴、夏、赖三姓为主)以平时供奉在七圣庙神龛中的“七圣祖师”面具覆面,通过特殊的化妆手法,展现钢锯贯顶、屠刀切颅、尖刀破腹、匕首穿腕等血腥形象。七人上身赤裸,手持竹枝制成的“牛须”,在一天的时间里沿着既定的三条路线,在夏坊村各村组巡行,驱除鬼魅,保守村落的平安清净”。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网络资料七圣祖师到底是谁,还存在多种歧义,由于文化人的介入,七圣也被最终定性为“梅山七圣”,据说其缘由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后来被二郎神收服的七个精怪有关:袁洪(白猿)、金大升(水牛)、戴礼(狗)、杨显(羊)、朱子真(大猪)、常昊(长蛇)、吴龙(蜈蚣)。据朱靖江介绍,目前夏坊村七圣庙供奉的“七圣祖师”面具,“'一圣’为红脸、怒目、咧嘴、獠牙,以绿巾扎角、披头,下身着宽松束脚的黄裙,一把红色的锯子斜锯在后脑勺上。'二圣’、'三圣’黑脸、怒目、咧嘴、獠牙,头扎红巾,下着黄裙,头上插着一把砍肉刀。'四圣’、'五圣’黑脸、怒目、吐舌,头扎红巾,下着蓝裙,腹部刺一把利刃,直穿后背。'六圣’、'七圣’也是黑脸、怒目,龇牙咧嘴,头扎红巾,下着蓝裙,左手腕上穿过一把匕首。”况且,当地有传说,如果礼仪不到位,该区的电影都放不出来,这就与作为戏神的二郎神之间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内在关联性。
巧合的是,福建霞浦县、福鼎县于南宋时均建有七圣庙,主祀的就是二郎神赵昱。可见,主题为祭祀二郎神、载体为血社火、形式是七圣刀、细节为披发剖腹切颅,这些都是一以贯之的要素串联。没毛病。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夏坊“七圣”的面具就供于溪背水口的“七圣庙”里。“七圣庙”只有一个神殿,庙宇正中的神龛内供奉着七个傩面具,中间一个为红色,其余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在神龛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梦熊显赫”四字。所谓的梦熊,就是说的祈祷生男儿。由此我们再一次对二郎神神格中所具有的促诞、求子、佑子的功能有了一个别致的回应。血社火并非是福建的专擅,很多地方都有,主要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关中地区的宝鸡、兴平、华阴、韩城、合阳等地均有血社火的表演,宝鸡赤沙镇三寺村血社火尤具代表性。社火,在北方亦称“射虎”,晋北民间亦称社火为“闹红火”、“红火”。陕西地区也称社火为“热闹”,“血社火”利用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殊化妆方式,制造剖腹切面的可怖视觉效果,以攻击武斗为情节,以禳灾驱邪、驱邪降福目的,举办的时间通常在元宵节前后、二月二或传统鬼节时举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鸡文物旅游图片资料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初七三天都是陕西宝鸡市陇县闫家村老少爷们耍“血”社火的日子。血社火又俗称快活、扎快活。有大铡刀劈入脑门、满脸血流、脑浆四溅、一脸死像而显其血腥。很多地区的血社火多有“开膛破肚”和“万箭穿心”技艺,但是现在逐渐少了。陕西陇州的血社火,除了扎快活,又名“八斩”。有趣的是,花钱中也存在着呈现宋代社戏内容的类别,其文字就是赫然的“万姓快活”。我们并非认为,因为社火叫快活,所以本花钱上的万姓快活意思就是万姓社火,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宋代的社火是社会基层人们抒发自己情感的痛快方式,所以社火就具有了快活的含义,由此连社火都被称为了快活本身。因为宋代的快活用词,本身就有爽快、畅快的含义,比如,北宋女中尧舜的高太后垂帘颁政,宋代群众对高太后的惠民政令就称为“快活条贯”,所谓“方其垂帘,每有号令,天下人谓之快活条贯”,明末清初龚鼎孳在《七言绝句》中也云:“北阙金鸡拜诏回,春风桃李一时开。万人快活看条贯,赢得花前酒满杯”。大致也是用的此典。可见,宋代所说的“天下人快活条贯”,也等同于明代人所说的“万人快活条贯”,而“万人快活条贯”,也恰恰正是“万姓快活条贯”。而万姓在宋代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百姓”,比如《东京梦华录》中就曾经描述开封东京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这里所说的万姓交易,就是百姓交易。在记载元宵节的时候说,“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正月十六日,“御座临轩宣万姓”、“须臾下帘则乐作,纵万姓游赏”;不一而足,可见一斑。而快活条贯中所谓条贯,指的是政令条例,所以前缀的“万姓快活”,恰恰是宋代社火花钱的文字,由此可见,宋代人们对于参与社火的开心与畅快的心情,以及普遍的状态。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宋金社火既普及,又让百姓狂欢喜悦,所以就是一个足以称为快活的活动,以至于后人将社火也称为了快活,而留存在了民俗痕迹与花钱实物之中。而宋代的市语中有一个特别的词汇叫做“快活三”,这则是指心宽体胖的胖子。《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有著名的关扑名手快活三,可见他是个胖子。关于这枚社火花钱,我们此后会专题聚焦,在这里就不多罗嗦了。图片
图片
图片
万姓快活社火花钱 胡坚藏品言归正传。据文献资料,血社火表演的剧目有《十八层地狱》、《耿娘杀仇》、《刺辽》、《小鬼推磨》、《锯裂分身》、《阎王换头》等。现场表演中也含有水浒武松杀嫂之类的故事情节。据资料介绍,血社火的表演工具在于菜刀、剪刀、斧头、锄头、镰刀、锥子、铡刀这“七件子”。这与宋代七圣刀的表演道具十分契合。与一般社火不同的是,有的地区的血社火中人们分享的供神祭品是牛和羊,而且往往有内脏作为道具,用来渲染血社火中内脏外翻的血腥残酷场景。供品为牛羊的要素,这与宋代二郎神赛祭中动辄祭羊上万的血祭状况也十分吻合。而动物内脏的渲染,在南宋洪迈《夷坚志》之《韶州东驿》故事中,模仿七圣法的七个鬼怪,他们且残害人的方式就是断人首并手足肺肝,挂在四壁。与血社火的呈现细节也令人惊讶地契合。陕西省宝鸡市赤沙镇的血社火传说中,说以前村里有一位本村社火会成员的拳师,曾经自己创编了一套“快活”表演方式,剧名叫做《三打猴宫》,说的是一位樵夫上山打柴,路遇猴王,与猴王发生摩擦争执,两人斗法。樵夫所用的扁担中藏有两柄短刀,为吓退猴王,樵夫将短刀插入自己两肋,掏心挖肺,十分骇人云云。也同样与七圣法十分契合。这应该不是纯粹的巧合。
陕西汉中市洋县就有从宋代延续至今丰富的社火资源,区域内有龙亭高家沟社火、洋县马畅二郎庙社火、马畅东社南社北社社火、胥水良马寺社火、洋县智果前社后社社火,大江坝文昌宫社火、王爷庙社火、天宁寺社火、龙亭镇江庵社火、五间延良寺社火、海山寺社火、白雀寺社火、开明寺社火、醴泉院社火等等,是哪里有庙会哪里便有社火。其中也有二郎庙社火的存在。
3、祆教因素学者们早就关注到七圣刀这类砍头剖腹的幻术表演中所蕴含的祆教源头。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载:“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僧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唐朝时,这一幻术是胡僧经常表演的节目,曾遭到唐高宗的禁令。《册府元龟》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条载:“高宗显庆元年(656)正月丙辰……蕃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帝不许之,乃下诏曰:'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於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蕃。’”唐光启元年(885)书写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伊州有祆庙,祆主名翟槃陀,高昌未破之前,曾入朝至京,在众人面前表演请祆神下凡:“因以利刃刺腹,左右通过,出腹外,截弃其余,以发系其本,手执刃两头,高下绞转……神没之后,僵仆而倒,气息奄奄,七日即平复如初"。唐代王棨在《麟角集》中写有《吞刀吐火赋》,其中描绘的吞刀吐火的幻术就与七圣刀相仿:奇幻谁傅,伊人得焉。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元。咽却锋铓,不患乎洞胸达腋;嘘成赩赫,俄惊其飞焰浮烟。原夫自天竺来时,当西京暇日。骋不测之神变,有非常之妙术。初呈握内,岂吹毛之锐难亲;复指胸中,虽烁石之威可出。于是叱吒神厉,唅谺气恣。旁驾肩而孰不观也。忽攘臂而人皆异之。俄而精钢充腹,炽烈交颐。罔有剖心之患,曾无烂额之疑。寂影灭以光沈,霜锋尽处;炯霞舒而血喷,朱焰生时。素仞兮倏去于手,红光兮遽腾其口。始蔑尔以虹藏。竟 然而电走。隐于笑语,回看而鞞奉皆空;出自咽喉,旁取而榆檀何有。莫不刻意斯效,焦心已舒。想刚肠之砺乃,惊燥吻以焚如。胡为引镜之形,销于咀嚼;安得燎原之色,发自吹嘘。亦足以道冠幻人,名倾术士。食针既可以增愧,噀酒亦宜乎让美。且夫神仙兮不常,变化兮多方。或漱水而雾合,或吐饭而蜂翔。曾未若彼用解牛,我则虚喉而挫锐;彼皆钻燧,我则鼓舌以生光。然眩惑如斯,云为徒耳。虽夸外国之献,本匪王庭之伎。吾谓吞词锋者可尚,吐智烛者为是。所以安处先生,终去彼而取此。宋代董逌在《广川画跋·画常彦辅祆神像》中就有对祆祠中群胡聚火祝诅,奇幻变怪,至有出腹决肠,吞火蹈刃的描绘,有云:元祐八年七月,常君彦辅就开宝寺之文殊院,遇寒热疾,大惧不良。及夜,祷于祆神祠,明日良愈。乃祀干庭,又图像归事之,属某书,且使世知神之休也。祆祠,世所以奉胡神也。其相希异,即经所谓摩醯首罗,有大神威,普救一切苦,能摄伏四方,以卫佛法。当隋之初其法始至中夏。立祠颁政坊,常有群胡奉事,聚火祝诅,奇幻变怪,至有出腹决肠,吞火蹈刃。故下俚庸人,就以诅誓,取为信重。唐祠令有萨宝府官主司,又有胡祝以赞于礼事,其制甚重,在当时为显祠。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记南宋民间的七圣祆队,在“阁山排军”中描述身为“七圣祆队”上首的饶州朱三。“臂股胸背皆刺文绣 , 每岁郡人迎诸神 , 必攘袂于七圣祆队中为上首 ”。可见,七圣队就是七圣祆队。
那么,二郎神与祆教有没有关系呢?在吴任臣所编《十国春秋》中,曾有一条相关的记录:“(前蜀)帝被金甲,冠珠帽,执戈矢而行。旌旗戈甲,连亘百余里不绝。百姓望之,谓为“灌口祆神””。五代蜀地的祆教信仰也是存在的,《渊鉴类函》卷58《公主三·玉环解》引《蜀志》云:昔蜀帝生公主,诏乳母陈氏乳养,陈氏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余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陈氏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祅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沈,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怀而去。子醒见之,怨气成火,而庙焚也。
同时,侯会在《二郎神源自祆教雨神考》中指出二郎神的祆教原型为“得悉神”,又译作“蒂什塔尔”( Testar) ,也有学者撰文认为二郎神的来源,可能是古波斯祆教(拜火教)风神维施帕卡神(Weshparkar)。在祆教神话中,维施帕卡的形像为: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
图片
片治肯特遗址壁画中的维施帕卡神由此可见,非但七圣法的手法与祆祠活动的屯刀吐火,剖腹砍颅的形式一致,而且七圣队也直接可以称为七圣祆队。加上二郎神本身就具备祆神的影子,七圣刀也是供奉二郎神的表演,那么,因祆教而发端的七圣刀幻术能够频频发生在二郎神的祭赛活动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4、花钱七圣刀幻术类别分析
从逻辑上,我们是从持弓二郎是否带蹴鞠图形的角度,来分析其另一面图形的,加上此类七圣刀第一品花钱存世有若干,版本之间可以互相参证的缘故,在操作路径上,我们就先按照第一品花钱上的左右人物作为坐标,细细来分析这个复杂的七圣画面要素:图片
1、切首幻术穿左上一人:为什么头没了,只剩脖子?因为他的理应同样圆滚滚的头颅,赫然在他的左手之上,也就是说,这个人右手持长剑,横向摆指,而左手提着自己的头颅,也可以理解为,他用自己的宝剑,把自己的头颅给割了,同时提在手中。你看,被提在手中的脑袋上,还有赫然的两个眼睛在眨巴眨巴。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第二品花钱中,同样是穿左上一人的位置,一个人左手提着自己的头发,右手用短刀正在割自己的头颅。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在一种宋代陶模中(见下图所示),左上之人的姿势,也与第二品七圣花钱左上一人一样,在一边抓自己头发,一边割自己的脖子。左二者为七圣表演中的执白旗角色。可见,在宋代七圣刀的艺术图像结构排序习惯中,左上之人多为割头幻术的扮演者。图片
在《西湖老人繁胜录》描述南宋首都临安的七圣刀活动时,曾经特地提及“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大致就是说的此类。《三遂平妖传》中“弹子和尚摄善王钱 杜七圣法术剁孩儿”一回中,描述了一个行法卖艺的江湖术士杜七圣,他的拿手好戏就是将一个儿童的头剁下,然后接上,他的盈利模式,跟南宋的七圣法一样,都是以切头幻术来卖符获利。
图片
图片
宋代“三丞章”款持刀提头陶模 网络资料图片
《三遂平妖传》插图 杜七圣表演幻术图2、吞刀幻术穿左中间一人,在圆滚滚的头颅中间,赫然贯穿了一个利器,犹如给自己的头部刺了一剑而且贯穿而过。这就非常类似血社火中的很多利器贯穿身体的表演。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鸡文物旅游血社火资料也含有另一种图像可能性,那就是该角的右手弯曲向上,在往自己的头上或嘴巴里放东西。
唐代王棨在《麟角集》中写有《吞刀吐火赋》,其中描绘西域幻术有”奇幻谁傅,伊人得焉。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元“,屯刀吐火之句,正为此角描述。图片
《唐舞绘》吞刀吐火图图片
以下为宋代陶模中的披发七圣刀中的吞刀幻术品种。图片
私人藏品资料图片
七夕节宋代陶模磨喝乐资料图片
葛饰北斋《北斋漫画》中的吞刀幻术3、分面幻术穿左下一人:两手臂肘弯曲向上,以至于两边臂弯形成了对称的两个弯钩,他应该是在用双手扒开自己的脸部。唐代王棨在《麟角集》中写有《吞刀吐火赋》,其中描绘西域幻术有”罔有剖心之患,曾无烂额之疑“,烂额之句,或为分面之喻。因为一旦把脸扒开,额自为之裂烂。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下图花钱中,左下这个人物的双手扒脸的姿势就十分清晰了。弯曲向上的双肘历历在目。图片
在第二品七圣刀花钱中,分面幻术为右下角人物承担,但见该人双手扒开自己的脸部,露出两只深凹的眼睛,其模样简直仿佛梵高的《呐喊》。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泓古代艺术学社藏品资料图片
图片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图片
私人藏品资料图片
网络资料
4、剖腹幻术穿右上一人:两手臂肘弯曲,集中在胸口,他应该是在用双手扒开自己的胸膛。胸膛被撕裂,呈现上下尖中间圆的橄榄形裂口。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七圣刀第二品花钱中,双手扒胸的幻术角色是由左二人物承担,但见该人双手扒开自己的胸腔,胸腔被撕裂露出一个大大的橄榄形,该角色的两个沤抠眼窝也是非常明显的两个黑洞,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在下图宋代陶模中,七圣中居中之人(二郎神身左)的姿势,也正式在双手扒开自己的腹部,露出橄榄型的口子和里面的横肋。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泓古代艺术学社藏品资料图片
杜文七圣刀文章插图图片
宋 “七圣刀”陶塑 | 西安博物院“百家藏珍”展品5、刺胸幻术穿右中间一人:双手用两把利刃短剑插向自己胸口。在南宋洪迈《夷坚志》之《韶州东驿》故事中,模仿七圣法的七个鬼怪,他们的特点就是手持双刀。唐代王棨在《麟角集》中写有《吞刀吐火赋》,其中描绘西域幻术有”精钢充腹,炽烈交颐“,”想刚肠之砺乃,惊燥吻以焚如“。精钢充腹、砺乃刚肠,正为此幻术描述。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七圣刀第二品花钱中,双刀刺胸的幻术角色是由左下人物承担,但见该人双手对准自己的腹部,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这类手持双刀刺胸口的状况,也非常类似突厥以及西域地区的为尊者送丧时候表示伤心悲愤时候的剺面风俗,在敦煌壁画中,或突厥或西胡,刺胸的刺胸,割面的割面,刺胸的时候,就是用的双刀。图片
图片
6、戳肋幻术在第一品七圣刀花钱中,穿右下一人:单手用刀刺自己肋骨。唐代王棨在《麟角集》中写有《吞刀吐火赋》,其中描绘西域幻术有”咽却锋铓,不患乎洞胸达腋“。洞胸达腋之达腋,正为此刺肋幻术描述。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第二品七圣刀花钱中,戳肋幻术是由右边靠左人物承担,其右边是持旗者。见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在下图宋代陶模中,右上之人的姿势,也一样是举着刀子准备刺戳。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网络资料图片
血社火资料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七圣刀第一品花钱与七圣刀第二品花钱的同题画面的主题,就是祭赛二郎神的七圣刀表演无疑。要知道,七圣刀的艺术图像十分罕见,目前仅见于陶模之中。但是,花钱上却完整地清晰地保留了七圣刀的历史文化痕迹,而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读信息。足以证明中古花钱对于中国艺术图像史的独立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宋代二郎神的供奉,有诸多的诉求,不仅仅局限于驱邪镇水一项,而花钱上的二郎内涵,也对应产生了多种迥然不同门类的宝贵留存。除了上次我们阐述的二郎神的求子、情爱诉求之外,这次我们阐述的二郎神七圣刀花钱的发现,更是二郎神多元价值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七圣刀终究是一种表演,而且是与赛祭二郎神有关的表演,从这个角度,我们对第一品七圣刀正面二郎神持弓走犬画面上那个“球”,是否也会有新的认识呢?因为既然背面是表演,正面大致也是一种杂艺呈现。这个问题我们之后会继续阐述。那么,七圣刀主题花钱还有什么文化线索值得大家关注呢?请听下回分解。在此特别感谢李宏兄为二郎神花钱悉心制作拓片的大力支持。原创版权,违者必究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感谢玄商拍卖资料支持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欢迎关注繁花巷网店试营业
有少量存书
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六:奇兽通灵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七:三星高照福禄寿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九:八仙的传说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八:“八宝”和“八吉祥”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老赵:《曲阳王处直墓中“肉傀儡”形象探索》家国永安 祷福于天:浅谈唐宋投龙中的金驿龙老赵 管月晖:《铜人中的蹴鞠与抛球乐:蹴鞠铜人系列谈之一》作为滚灯菩萨与蹴鞠神的二郎神:老赵闲聊毬戏图像系列之二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从回头雁布鲁头到抱鹅童子:老赵闲聊辽金铜人系列赵阳:从小铜人到草原文化梳理
老赵 管月晖:《铜人中的蹴鞠与抛球乐:蹴鞠铜人系列谈之一》老赵说铜人《整理一个铜人类别:曲膝上下手持物系列》老赵:八个辽代娃娃之间的美丽故事嬉戏娃娃惹人疼爱:宋辽铜人组团亮相韩天衡美术馆《回眸两宋》展
草原遥望:老赵和他的小铜人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宋辽金流行玩具:从摩合罗到辽金铜人
老赵:从“襄樊小铜人”管窥丝路文明流播
孙家潭:辽朝立人钮押印一组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老赵:积多年图,试析董永角色与社会趣味潜变
老赵闲聊真武与二郎花钱1:披发仗剑的未必都是玄武老赵闲聊真武与二郎花钱2:一根头箍串联起真武、悟空与武松的关系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上篇:四圣在北宋老赵闲聊四圣花钱为啥稀罕下篇:四圣在南宋老赵聊四圣花钱的断代:从《朝元图》《道子墨宝》中天蓬天猷的甄别说起老赵聊真武与二郎花钱系列六:从考古资料谈披发真武未必就晚于束冠真武老赵聊四圣花钱7:四圣在驭龙上是认真的——从驾龙的黑杀大神说起镏金千秋万岁花钱背后的秘密:老赵闲聊辽代千秋万岁花钱上篇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2:二郎花钱角色探轶之郭牙直执旗还是执华盖:老赵闲聊神怪花钱之《关于一枚二郎残钱的艺术图像推想》花钱内外的奴厮儿:老赵聊二郎角色之金头奴上篇作为金人之喻的金头奴: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中篇二郎铭铜镜、杜甫诗歌与《文姬归汉图》: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下篇宝塔镇猴妖:老赵闲聊二郎花钱中的巫支祁抱刀鬼与除邪鹰:老赵闲聊二郎花钱要素之七山石上的二郎和其他神灵们:老赵闲聊二郎神花钱中的坐具要素上篇一把交椅定二郎:老赵闲聊二郎神花钱中的坐具中篇阎王大宝座与星官扶手椅:老赵闲聊花钱中坐具下篇二郎神坐狨:老赵闲聊二郎神坐具之四秘戏钱中的春茵:老赵闲聊花钱中的坐具之五真子飞霜镜的文茵与琴仙花钱的笑脸:老赵闲聊花钱中的坐具之六花钱上的禅席、蒲团与吉祥草座:老赵闲聊花钱中的坐具之七从《揭钵图》《九曜图》花钱谈佛尊的莲花座、吉祥草座:老赵闲聊花钱中的坐具之八泗州大圣驱五瘟上篇:老赵闲聊花钱中的抗疫大神系列1正神慑控下的五瘟使者图像:老赵闲聊泗州大圣驱五瘟中篇驱瘟语境下的劝善大师泗州大圣:老赵闲聊泗州大圣驱五瘟下篇从僧伽名号演变看泗州大圣花钱断代之唐五代篇:老赵闲聊泗州大圣驱五瘟之四只有两个士人喜欢称呼泗州大圣:老赵闲聊泗州大圣花钱断代之北宋篇北宋的大知识分子为什么集体性地规避“泗州大圣”称号?老赵闲聊泗州大圣花钱断代北宋篇2从北宋文物中僧伽称呼谈泗州大圣名号演变:老赵闲聊泗州大圣花钱断代北宋篇3艺术品收藏中的泗州大圣:老赵闲聊泗州大圣类别费用番外篇《夷坚志》中僧伽名号的大圣化与多元化:老赵闲聊泗州大圣花钱断代南宋篇文物中的两宋僧伽造像举凡:老赵闲聊泗州大圣花钱断代两宋综合篇元仁宗为什么称僧伽为“泗州张菩萨”:老赵闲聊泗州大圣元明清称呼篇僧伽花钱中的祥云香烟: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上篇观想紫衣僧: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中篇僧伽风帽的花色与宝缯: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风帽上篇僧伽花钱中的风帽结构: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风帽中篇僧伽风帽上的光: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风帽下篇贯穿老君、维摩、观音、僧伽的神灵坐具: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要素之三足凭几南宋《道子墨宝》中藏着一个万回: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系列7花钱中万回为何与弥勒并列: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系列8花钱中藏着的万回们: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系列9博物馆与古塔中藏着的志公: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系列10是神俦还是弟子:老赵闲聊泗州大圣组合角色的识别泗州大圣的澡罐与观音的净瓶:老赵闲聊僧伽艺术图像初探12从古代文本探索花钱"一切圣贤"含义外延:布衣豆腐《水浒中的纸马》结义完结篇30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织绣上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织绣中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3家具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4木建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5漆艺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6玉猪龙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7龙印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8玉器特展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9玉器常展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0香炉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1陶瓷特展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2陶瓷常展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3画像石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4铜龙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5铜镜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6铜座篇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7砖瓦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8琉璃暨鸱吻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19石佛造像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0石雕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1金银器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2碑额龙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3青铜器特展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4工艺艺术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5青铜器常展篇
文物中的吉祥龙:乐艺会新年贺春专辑26铜钟铜镈篇
老赵:《花钱的宋辽金如梦盛世》
契丹字吉语钱“福寿延长”的文化探索
赵崇云 赵阳:《从“驱魔”到说唱艺术——关于日本漫才的文化探索》
老赵文/鼎华图《说西游:让一部分妖精先红起来》
楚之国器 铸天下观:战国楚式六山镜刍议
馄饨侯闲聊:出行灵咒异型花钱与远行仪式
馄饨侯:宋代笔记中神通的符篆龙钱到底是哪种花钱
修养:从真武四元帅帽顶谈护法神马赵温关
万思成(霸泉):神秘佛教梵文大花钱解密
刘桂秋《工匠“魇镇”——顺势巫术之一例》
韩世杰:从“阴阳造化”背“用舍行藏”谈古钱与花钱读法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七十九:李逵博钱是一种什么游戏?
尹宁:从一枚花钱看古人的版权保护意识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早期人物背生肖大花钱的多元考证
刘源/胡坚:《重庆大足石刻与同时期花钱相同题材的考证》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刘源/蔡胜吉:驮经图花钱考
刘春声:一枚珍贵花钱的发现、入藏和认识
1508:闲谈宋国通宝背双龙,一半是证据经验,一半是想像
熊白《供养钱在元末的绝响:穆清钱》
宋代寿星啥模样?《刘源谈宋金花钱题材考:寿星篇》
刘源:《花说二郎》
本命星官不是本命元神《刘源谈宋金花钱题材考:本命元神篇》
宋代人怎么过本命年?《刘源宋金花钱题材考:本命星官篇》
胡坚/李宇涛:《古钱上的真武考(最新版)》(附“祥宏讲夷坚”真武几则)
苏泉:太极四圣真君背篆书符文八卦压胜钱(附“祥宏讲夷坚”真武天蓬几则)
赤兔斗乌骓,秦琼追关公——刘向东的马钱军团(壹)
天可汗与他的昭陵六骏:刘向东马钱欣赏系列
半花妍:花钱万万千最爱婴戏钱
老方/顾欣:新春喜庆开炉钱
顾欣:用另一只眼观民俗钱中的奇葩“秘戏钱”
潘连贵:我与马定祥大师的京剧缘
修养:马定祥先生旧藏藏传佛教银章见证一段珍贵民国历史
殷国清:钱币泰斗马定祥先生客串电影《古币风波》趣事趣谈
余榴梁/陈鸣:钱币收藏大师马定祥先生手迹探源
余榴梁:有趣的联书吉语钱
徐渊/余榴梁:“平王世充时乘”《什伐赤》背“将”字马将
老赵:《花钱的宋辽金如梦盛世》
尹宁《宋代酒令文化与“选仙钱”新考》
尹宁:牛郎织女变形记
尹宁:“选仙钱”用途考辩
王俊杰:宋花密宗大威德明王探研
王俊杰:宝武局六字套花
王俊杰: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金如意:神秘的"贴宝"钱与古代博戏文化
金如意:《大唐帝国的一种神秘金属货币》
陆昕:辽代手雕鎏金占天图宫钱赏析
修养:从钱币与造像中寻觅中国的爱神“泗州大圣”
一枚千秋万岁钱的奇妙故事
刘春声︱再说水书龙纹钱
刘春声:大神张天师
刘春声《大型太极图葫芦形多字钱牌赏析》
刘春声:《教化之功看黔炉》
刘春声:解读古钱上的千古文化之谜
刘春声:一枚珍贵花钱的发现、入藏和认识
刘春声:镂空魅影两千年
刘春声民俗钱币专栏 :抚铜犹闻霓裳曲
吾道鼠:宋代珍罕压胜钱【关王】考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压胜钱的前世今生(序篇)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二) 压胜钱的幼年时代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三) 见证西王母崇拜的兴盛与终结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四)早期吉语压胜钱分述(上)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五)早期吉语压胜钱分述(中)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六)早期吉语压胜钱分述(下)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七)地支文钱的滥觞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八)道教的登场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九)压胜钱的空白期(上)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九)压胜钱的空白期(下)
泉林探花︱刘说压胜钱(十)隋唐五代时期的压胜钱
唐就水:《宋代秘戏花钱的自述》
雷星岩:风景入泉来——衡阳八景花钱
雷星岩:中国文字花钱上的《尚书》故事
童骋说花钱专栏:将马钱中赏“将马”
童骋说花钱专栏《祈福辟邪收藏皆绝佳——康熙20局套子钱、钱文钱赏析》
少泉:由一枚金代本命星官花钱说开去
老赵:从“襄樊小铜人”管窥丝路文明流播
宋辽金流行玩具:从摩合罗到辽金铜人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朱浒《骑羊童子:解开曹魏美术背后的丝路密码》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孙家潭:辽朝立人钮押印一组
古泉园地:爱好民俗钱币人们的第一个家园
老赵文/鼎华图《华容道困局:云长你降的是哪门子的汉?》
老赵文/赵崇云图:《信赖——杜十娘为何要沉百宝箱?》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